大斑块状副银屑病就是mf早期吗 斑块状副银屑病与银屑病的区别

作者:小天 时间:25-02-25 阅读数:4人阅读

光疗仪308和311有什么区别

1、准分子激光治疗与311紫外线光疗仪在效果上相差不大,但311紫外线光疗仪在价格方面更具优势。此外,希格玛公司推出了家用型311紫外线光疗仪,让患者能够更加方便地进行自我治疗。308准分子激光治疗与311紫外线光疗仪都是用于治疗皮肤疾病的常见疗法。

2、光疗:照射面积较大,光线是散射的,适合全身大面积照射。308光疗:照射面积较小,但更精准。像308准分子光疗仪有透明出光口,可以直观的看到是否对准患处,适合紧贴皮肤照射。比如光专嘉品牌的308准分子光疗仪的30强度系列都是有可视出光口。

3、科诺紫外线光疗仪308和311有着很大区别;1丶用途不同 科诺紫外线光疗仪308主要用于物理、化学和生物等领域,主要的功能是进行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及空间定位研究。1973年Lauterbur等人首先报道了利用磁共振原理成像的技术。

4、窄谱光疗仪的型号选择需要根据个人病情来定。308纳米光疗仪适合面积较小的白斑,而311纳米光疗仪则更适合大面积的白斑。医院用的光疗仪与家用型号在功能和使用效果上存在差异。建议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选择适合自己的型号。311纳米光疗仪有家用和医院用两种类型。

5、激光和311治疗白癜风的原理差不多,都是通过照射在白斑患处来达到治疗的效果,308激光治疗白癜风采用的是氯化氙激光气体照射,311采用的是窄谱uvb紫外线照射。

蕈样真菌病临床表现

其病理特征包括辅助T细胞的异常增生,同时伴有多条Langerhasns细胞和交指状网状细胞的参与。蕈样真菌病的病程呈现慢性进展性,初期以多种形态的红斑和浸润性损害为表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病变逐渐发展并可能累及至淋巴结以及内脏器官,表现出晚期的肿瘤性特征。

可发生于原有斑块上或正常皮肤上。皮损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褐红色高起结节,倾向早期破溃,形成深在性卵圆形溃疡,基底被覆坏死性淡灰白色物质,溃疡边缘卷曲,好发于躯干部,但亦可发生于任何部位甚至口腔和上呼吸道,一旦肿瘤发生,患者通常在数年内死亡。

蕈样真菌病(mycosisfungoides健康搜索,MF)是一种T细胞起源的恶性肿瘤。又称蕈样肉芽肿(granulomafungoides),是一种向上皮性皮肤淋巴瘤。其特征为辅助T细胞增生Langerhasns细胞和交指状网状细胞也参与病变。病程呈慢性渐进性,初期为多种形态的红斑和浸润性损害以后发展成肿瘤晚期可累及淋巴结合内脏。

蕈样真菌病检查内容涉及多个方面。首先,从血象检查开始,早期血红蛋白正常,但晚期可能会出现轻度贫血。有时表现为溶血性贫血。部分病例中,白细胞数量增加,嗜酸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增加,而淋巴细胞减少,尤其是在泛发性斑块和肿瘤期患者中更为常见,提示预后较差。

蕈样真菌病是一种恶性淋巴瘤,由T细胞淋巴瘤引起。首次由Alibert在1806年描述,Bazin在1876年明确了其典型临床表现。Vidal和Brocq于1885年提出了突发型,而Besnier和Hallopeau在1892年提出红皮病型。

血象早期血红蛋白正常,晚期可有轻度贫血。偶或为溶血性贫血。有些病例白细胞增加。嗜酸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增加淋巴细胞减少这在泛发性斑块和肿瘤期患者中尤为常见。提示预后较差我们的病例大多为Ⅰ~Ⅱ期,25%有嗜酸粒细胞增加,45%有单核细胞增加76%有淋巴细胞减少。

蕈样肉芽肿/蕈样霉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在蕈样霉菌病的诊断过程中,医生会详细询问病人的病史,关注首发症状、淋巴结肿大出现的时间及其增长速度,是否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盗汗、皮肤瘙痒和体重下降,非何杰金淋巴瘤还需询问消化系统症状。体格检查是诊断的重要环节,医生会检查全身浅表淋巴结是否肿大,注意咽部、乳腺、睾丸等部位有无侵犯迹象。

治疗蕈样肉芽肿的方法需要考虑患者的病情分期、年龄和整体健康状况。对于早期和斑块期,通常采用局部治疗方法,例如局部应用化疗药物氮芥或光疗,如PUVA或窄波UVB。如果局部治疗和光化学疗法无效,可能需要采用电子束照射治疗,并配合全身化疗。

早期识别蕈样肉芽肿是一个关键步骤,需要谨慎区分其与其他皮肤病。首先,良性炎症性皮肤病如慢性湿疹、银屑病、体癣和药疹等可能在初期误导诊断,因为它们的症状相似。正确诊断需长期观察和多次活体组织检查,以避免误诊或延误治疗。

然而,文献表明, 蕈样肉芽肿中部分患者可以发生向大T细胞淋巴瘤转化,其诊断标准是MF病灶活检中大细胞数量大于25。 皮肤蕈样霉菌病,是原发于皮肤淋巴网状组织的恶生肿瘤,现已证实本病是T细胞,特别是T辅助细胞亚群起源的一种原发于皮肤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

治疗的目的包括清除皮损,以提高生活质量,延长无病生存率和带病生存率。早期可采用仅对症处理的“期待疗法”,或皮肤靶向治疗。一般仅晚期患者考虑化疗。皮肤靶向治疗包括外用糖皮质激素、氮芥、卡莫斯汀、贝扎罗汀凝胶、PUVA、UVB、全身皮肤电子束照射、浅层X线照射治疗。

他扎罗汀的药代动力学及安全性

他扎罗汀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包括:其透皮吸收非常有限,仅有约1%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进入血液,大部分药物在皮肤内发挥直接作用。 在血液中,他扎罗汀迅速(8分钟)经脂酶转化为活性形式——他扎罗汀酸,随后经历氧化过程,转化为亚砜、砜等极性代谢产物,半衰期约为17至18小时。

他扎罗汀药代动力学有三个特点:①透皮吸收甚少,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低于1%被吸入血液,大部分药物存留在皮肤产生作用。②药物在血液中迅速(8 min)被脂酶转化为具有活性的他扎罗汀酸,再进一步氧化成亚砜、砜以及更极性化的水溶性代谢产物,它们的半衰期为17~18 h。

最后一次给药后8小时,测得他扎罗汀酸的Cmax为31±78ng/ml,其中5位给药剂量为2mg/cm2的患者在第15天时,测得AUC0~24hr为32±32nghr/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