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汤加白术治银屑病 麻黄汤加白术治银屑病效果好吗
麻黄汤麻黄汤方五∶《圣济总录》卷一六一
1、【药物组成】麻黄(去根节)1两,桂(去粗皮)1两,防风(去叉)3分,芍药3分,芎2分半,白术半两,甜竹沥2合。【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一。【方剂主治】产后中风,四肢拘急,筋节掣痛。【制备方法】上除竹沥外,并锉细,分作两剂。
2、明·方贤着《奇效良方》:麻黄汤 处方麻黄(去节.先煎掠去沫.焙干.二两)甘草(炙.一分)当归(焙.一分)黄芩(去黑心.一分)石膏(搥碎.一两)桂心(半两)川芎(半两)附子(炮.去皮脐.半两)干姜(炮.半两)杏仁(汤浸.去皮尖.炒.研.二十枚)炮制上锉如麻豆。
3、杏、石膏仍从肺经泄热存阴,细辛、半夏深入阴分,祛散水寒,干姜、五味摄太阳而监制其逆,一举而泄热下气,散邪固本之功皆备,则肺经清肃之令自行,何患咳逆上气作声有不宁谧者耶?8 附注 厚朴石膏汤(《圣济总录》卷六十七)。
“汤头歌”是什么?谁会?
1、汤头歌就是中医治病所用的方剂,看似简单却非常实用和重要。
2、感冒有上千条汤头,不是某一种药就能管某一种感冒。配药必须结合脉相。你先把汤头歌念熟,毎一条汤头歌都告诉你属哪种感冒要吃哪种中药,包括它的药量。
3、临睡前他总要背两篇《汤头歌诀》,——药店的先生总要懂一点医道。小户人家有病不求医,到药店来说明病状,先生们随口就要说出:“吃一剂小柴胡汤吧”,“服三付霍香正气丸”,“上一点七厘散”。有时,坐在被窝里想一会家,想想他的多年守寡的母亲,想想他家房门背后的一张贴了多年的麒麟送子的年画。
4、会。四小经典背诵开始,入门的中医药学习就始于四小经典中医四大经典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中医四小经典《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歌括》《汤头歌诀》。
5、二会双簧:医学要背的东西太多了,汤头歌决、药性赋、脉决……等等都要求倒背如流,象演双簧一样。三指按脉:脉诊在四诊中是比较抽象难懂的,初学者难以把握,“望闻问切”,脉诊虽然排在最后,但对疾病的诊断至关重要,也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中医水平的高低。
麻黄汤的附注
1、厚朴麻黄汤的用法用量 上药以水1斗2升,先煮小麦熟,去滓,纳诸药,煮取3升,每次温服1升,1日3次。6 厚朴麻黄汤的临床应用 咳嗽:朱某,病患咳嗽,恶寒头疼,胸满气急,口燥烦渴、尿短色黄,脉浮而小弱。以《金匮》厚朴麻黄汤服药三剂,喘满得平,外邪解,烦渴止。
2、附注 紫菀散(《普济方》卷三八七)、麻黄射干汤(《不居集》上集卷十五)。本方改为丸剂,名“射干麻黄丸”(见《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南昌方)。古籍中的射干麻黄汤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卷二]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 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3、【附方】 麻黄加术汤、麻杏苡甘汤、大青龙汤、三拗汤、华盖散 【附注】 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寒而喘,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4、麻黄、杏仁各10g,薏苡仁30g,甘草7g,更加秦艽10g,波蔻7g,仅服一剂,果然热退身安;咽已不痛,咳嗽亦舒,劝其更服二剂,以巩固疗效。9 各家论述 《古方新用》:方中麻黄散寒;薏苡除湿;杏仁利气,助麻黄之力;甘草补中,给薏苡以胜湿之权。
关于麻黄加术汤
1、麻黄加术汤的作用是发汗解表,散寒除湿,它是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了健脾运气的白术,通过这种方式增加麻黄汤祛湿的功效。
2、《成方便读》进一步解析,麻黄汤中的麻黄用于祛风发表,白术则除湿固脾,两者结合避免过度出汗。麻黄与白术协同作用,既能发汗又能行表里湿气。桂枝则助麻黄以调和营卫,杏仁则疏肺降气,引导白术作用于中焦。甘草则协调全身,确保汗出有度,表里兼顾。
3、【用法用量】麻黄白术汤(《三因》卷五)、麻黄白术散(《袖珍》卷一)。【各家论述】《张氏医通》:用麻黄汤开发肌表,不得白术健运脾气,则湿热虽以汗泄,而水谷之气依然复为痰湿,流薄中外矣。然术必生用,若经炒焙,但有健脾之能而无祛湿之力矣。
4、麻黄加术汤是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外感寒湿、恶寒发热等病症。麻黄加术汤发汗后会出现头晕的副作用。这是因麻黄加术汤具有发散表寒的作用,但过度发汗可能导致体内阳气流失,从而引起头晕等不适感觉。如果在喝完麻黄加术汤后出现头晕症状,建议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的建议。
5、明显的舌苔白厚。我自己思虑,感冒日久,可能邪气入少阴,想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请教过师父, 师父一句点透:表症才有身体疼痛之证,邪气入里不会有疼痛。 疏方,麻黄加术汤原方,傍晚熬好药喝了一碗,睡前就可以走路,疼痛大减,可以说是覆杯而愈,不由的大赞中药之奇,师父妙手。
6、寒湿郁表。麻黄加术汤证的病机是(寒湿郁表),这是出自《金匮要略方论》中的一题。《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
麻黄加术汤名家论述
《张氏医通》中提到,麻黄汤虽能通过发汗来疏泄湿热,但若缺少白术的健脾作用,即使汗出,体内水谷之气仍可能转化为痰湿,导致内外湿重。白术生用时具有显著的祛湿功效,炒焙后则削弱了这一能力。《成方便读》进一步解析,麻黄汤中的麻黄用于祛风发表,白术则除湿固脾,两者结合避免过度出汗。
加白术健脾除湿 《张氏医通》 :用麻黄汤开发肌表,不得白术健运脾气,则湿热虽以汗泄,而水谷之气依然复为痰湿,流薄中外矣。然术必生用,若经炒焙,但有健脾之能而无祛湿之力矣。
【各家论述】《张氏医通》:用麻黄汤开发肌表,不得白术健运脾气,则湿热虽以汗泄,而水谷之气依然复为痰湿,流薄中外矣。然术必生用,若经炒焙,但有健脾之能而无祛湿之力矣。
麻黄加术汤出自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一文中,原文是这样描述:“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本方主治寒湿在表的表实证 。寒湿在表,除有恶寒发热、身重、骨节疼痛等湿邪在表的主要症状外,还有明显的寒象, “身烦疼”即是其症之一 。
方歌曰:麻黄汤加四两术,寒湿在表微汗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杏仁七十粒,炙甘草一两,白术四两 用于外感风寒湿邪气,阳气痹阻,不通则痛之证。《金匮要略》讲:湿家,身烦疼,发其汗为宜。身烦疼是寒湿痹阻于肌表的表现,寒痹肌表则无汗,阳气被遏。
麻黄加术汤治疗湿家身烦疼。湿家身烦疼属于杂病,不属于六经病变,所以放在《金匮要略》中。
中医经方的分类体系,记起来很容易
中医经方的分类体系,记起来很容易中医内科经方药体系大体可分成下列几大系统: 麻黄桂枝系、柴胡系、白虎承气汤系、四君四物系、六味地黄系等。
在未有教材之前,业医者学习伊始,或先读些浅显易明的书,如《药性赋》、《汤头歌》等,或径从《内经》、《难经》等经典医籍读起,这当然都不失为入门的途径。在有了一些了解与基础后,可以诵读《雷公炮炙四大药性赋》,完了接着就是《药性歌括四百味》。
一般而言,中医学生是很累的。中医本科五年既要学中医基础及临床知识还要学西医基础和临床知识。学的东西比单纯西医学校的学生要多,而且两套理论都要达到相当水平才能顺利毕业。
综上所述,《胡希恕病位类方解》通过探讨《伤寒论》中的方证关系与病位分类,不仅展示了胡希先生在《伤寒论》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也为中医界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方法。
中医四大经典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四种中医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