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治疗研究进展 银屑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小天 时间:24-11-16 阅读数:3人阅读

一文读懂银屑病的药物治疗

口服治疗包括传统药物如甲氨蝶呤、阿维a、环孢菌素和阿普斯特(一种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光疗法,尤其是窄谱UV-B光疗,也是治疗斑块状银屑病的常见方法。对于轻度银屑病,治疗方案以外用药物为基础,包括皮质激素、维生素D衍生物、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和角质层分解剂。

《“汗出障碍”健康沙龙》已经成功举办了若干期。看着每个同学若有所悟的样子,我越来越坚信这个方式是初识银屑病时最好的“治疗方式”,我们姑且称之为“沙龙”法。我们一向认为,疾病的治疗,如果糊里糊涂貌似有效,远不如你清清楚楚地认识到疾病的来龙去脉。

维A酸类药物可以有效治疗约120种皮肤疾病,有依据的效果还包括: 去黑头、改善鸡皮肤、减缓颈纹,以及治疗鱼鳞病、银屑病以及各种角化异常及色素过度沉着性皮肤病等, 应用非常广泛。但是,使用维A酸需要配合护肤,建立耐受,在日常也有许多需要注意的。

首先,维A酸乳膏对于治疗痤疮非常有效。痤疮是一种常见于青春期少年的皮肤病,主要影响面部和其他油脂分泌较多的区域。维A酸类药物能针对痤疮的多个发病机制发挥作用,例如促进毛囊上皮的正常角化、抑制微粉刺的形成、减少成熟粉刺、抗炎以及预防和改善痤疮后的色素沉着和疤痕。

SpA中各疾病分类的 HLA-B27 携带率并不完全相同:约90AS 患者 HLA-B27 阳性,70 以上 ReA 患者 HLA-B27 阳性,80JSpA,50 伴脊柱关节受累的银屑病或肠病相关的关节炎患者为HLA-B27 阳性。

张池金科研成果

综上所述,张池金教授在科研、论文发表和著作出版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不仅丰富了皮肤病治疗的理论体系,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坚实的支持。他的工作为提升皮肤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推动医学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展现出了一位杰出医学专家的非凡风采。

银屑病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这一研究方法和结果不单单对银屑病而且对其它各个器官疾病的病因学研究都有启示。

病因及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在银屑病患者的普查及谱系分析发现,银屑病具有较明显的遗传倾向。多数学者的调查显示,约10-39的患者有家族史。国内有家族史占10~17,国外10~80,认为是多基因遗传。阳性家族史患者发病较早。

银屑病关节炎的发病原因和机理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发现,其发病涉及多种因素。首先,遗传、免疫系统和环境因素被认为在皮肤和关节病变的共同发生中起着关键作用。

银屑病的确切病因尚未清楚,目前认为银屑病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多基因遗传病,免疫介导是其主要发生机制。(1)遗传因素:人口调查、家族史、双胞胎及HLA研究均支持银屑病的遗传倾向。

像银屑病这种皮肤病,目前认为的发病机制有如下几个学说,一遗传因素,多半是在有遗传家族里面的,那么遗传的几率在20%左右,二个是炎症因素,在寻常型、点滴型银屑病里面多半认为有炎症感染,你比如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的感染有关系,所以是炎症因素占一大原因。

药物研发:银屑病靶向治疗新时代

目前研究的用于治疗银屑病的细胞信号传导小分子抑制剂包括阻断Janus激酶抑制剂、蛋白激酶C抑制剂等。截至2018年7月,国外已上市的JAK抑制剂有托法替布、奥拉替尼、鲁索利替尼,国内已上市的JAK抑制剂有托法替布;目前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JAK抑制剂有巴瑞克替尼等药物,具体疗效和安全性还有待验证。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22年4月6日批准了瑞福(乌帕替尼缓释片),这款由艾伯维研发的口服选择性Janus激酶(JAK)抑制剂,为中国银屑病关节炎(PsA)患者带来了新希望。这款药物被批准用于治疗对传统DMARDs疗效不佳或不耐受的活动性PsA成人患者,推荐剂量为每日一次,每次15 mg。

新一代银屑病药物研发聚焦于靶向炎性细胞因子通路,特别是IL-17和IL-23,以期更精准地治疗这一慢性皮肤病。IL-17由Th17细胞分泌,对银屑病发病起关键作用,而IL-23被认为是其上游调节者。早期治疗药物主要围绕TNF-α展开,但TNF-α抑制剂的不良反应和治疗效果不一,促使研发转向IL-17和IL-23。

年更有新的靶向治疗药物,如白介素12/23拮抗剂(乌司奴)、白介素17a拮抗剂司库奇尤单抗(可善挺)和依奇珠单抗(拓咨),以及古塞奇尤单抗(特诺雅)先后进入中国市场,为中重度银屑病治疗带来神奇的效果。人们将2019年定义为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的元年。

的确,这些药疗效好得令人惊讶。动物试验提示,上游阻断剂优特克诺疗效较阻断 IL-17 的效果更好。IL-23 是唯一一种注射入小鼠皮肤后可以发生银屑病型皮损的分子。尽管事实上优特克诺同时靶向治疗 IL-12 和 IL-23,其治疗银屑病的疗效完全源于阻滞 IL-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