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慢性湿疮与牛皮癣
中医外科、伤科及皮肤科治疗目录
1、《中医外科、伤科及皮肤科治疗》这本书以其深厚的中医理论为基础,紧密结合临床实践,以简洁、易懂且全面的方式介绍了中医治疗。全书分为三编,共十七章,涵盖了中医外科、伤科和皮肤科的治疗内容。它不仅包含了严谨的辩证用药法,还汇集了民间的验方、针灸推拿和药膳食疗技巧,以及预防保健的方法。
2、这是一本关于中医外科、伤科以及皮肤科治疗的专业图书,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作为其《中医学习丛书》系列的第一版,发行于2008年8月1日。这本书共包含375页的内容,以简体中文编写,适合读者深入学习和理解。它采用了16开本设计,方便携带和阅读。
3、中医讲究的是整体调理,阴阳平衡。但是中医医生也是各有专长,不是不分科。有的擅长于看肾病,皮肤病,有的擅长看眼疾,你去看中医,挂号台前都有介绍的。当然中医科和妇科是分开的。
4、中医五官科 主要治疗耳、鼻、咽喉、口腔疾病、眼睛疾病。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防治骨关节及其周围筋肉损伤与疾病的学科。古属“疡医”范畴,又称“接骨”,“正体”,“正骨”,“伤科”等。
5、都能看,只是不同的医生有不同的侧重点罢了。另外,目前很多西医大型综合性医院中医主要分为中医科、伤科和针灸推拿科,这类医院中医科看所有内科病,中医外科已经基本萎缩没有了。而在中医院还是有不同的分科的,但也如上所说,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我们可以称为:术有所长。
6、凡士林带有燥性,也可刺激皮肤,如皮肤湿烂,疮口腐化已尽,敷贴应薄而且要勤换,以免脓水浸淫皮肤,不易收燥。熨风散《伤科选粹》处方:羌活、防风、白芷、当归、细辛、芫花、白芍、吴茱萸、肉桂各3克,研成细末。功用:温经祛寒,散风止痛。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样关节炎,因风寒湿所致者。
面游风简介
1、因其多发于面部,表现为皮肤瘙痒、脱屑,故称之为面游风。以皮肤鲜红色或黄色斑片、表面覆以油腻性鳞屑或痂皮、常有不同程度的瘙痒为临床特征。多见于青壮年或婴儿,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皮脂腺较多的部位。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面游风》:“此证生于面上,初发面目浮肿,痒若虫行,肌肤干燥,时起白屑。
2、中医形象地称面部脂溢性皮炎为“面游风”,突出表现为毛囊周围有小红丘疹,渐发展融合成淡红或黄红色斑疹及斑片,被覆油腻鳞屑或干燥细碎白屑,自觉有不适或不同程度的瘙痒,还常与痤疮伴发。
3、古籍中的润肤生血饮 《外科证治全书》:[卷四发无定处证(计四十证)]白(一名风) 至肢体枯燥坼裂,血出痛楚,十指间皮浓而莫能用生猪脂搽之。
摄领疮简介
摄领疮是一种皮肤病,专门影响颈项部位,其名称源于衣领摩擦引发的病症。根据《诸病源候论》的记载,此病类似于癣,主要症状表现为颈项部位瘙痒疼痛,尤其是当衣物领子摩擦时,症状会加剧。其病因可能在于衣物的频繁接触和摩擦导致的皮肤问题,因此得名“摄领疮”。
摄领疮为风、湿、热之邪蕴于肌肤或日久血虚生风生燥,肌肤失养而成(由风湿热毒蕴郁肌肤所致;或因营血不足,血虚风燥,肌肤失养而成;与情志失调亦有一定关系[4])[5]。
中医学称之为“牛皮藓”、“摄领疮”,因其好发于颈部,状如牛领之皮,厚而且坚而得名。如《外科正宗》说:“牛皮癣,如牛领之皮,顽硬须坚,抓之如朽木。”临床特点为皮肤苔藓化,肥厚粗糙,瘙痒剧烈,病程缓慢,反复发作,常数年不愈,愈后易复发。
神经性皮炎症,又称慢性单纯性苔藓,是一种慢性皮肤病,以其反复发作的皮肤瘙痒和皮肤形成苔藓化为特征。它与中医中的“牛皮癣”和“摄领疮”相似,通常与风湿侵袭和经络气血不畅有关。此病在人群中较为普遍,尤其常见于颈部、四肢和腰骶部位,以对称性的皮肤变得粗糙肥厚,瘙痒感强烈为典型症状。